廬劇是合肥特色文化戲劇藝術,也是合肥的首批國家級“非遺”保護項目。不過,廬劇的發展現狀卻令人擔憂。傳統劇目傳承、專業人才、演出場地、經費等,都已將廬劇逼到了生死線上。在“兩會”上,關于如何保護廬劇,也成為委員們熱議的話題。
“申遺”后未有長足發展
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,是廬劇的鼎盛時期,全省有專業廬劇演出團體30多個。放眼當前,廬劇的處境不免讓人心酸。政協委員段婷婷,多次將保護廬劇帶到“兩會”上。今年,她再一次提到這個老生常談的問題。
“2011年文化體制改革,到現在能夠堅持常年演出的專業廬劇團不足5個;具有大型劇目創作和演出能力的只有合肥和六安兩家?!倍捂面媒榻B說,合肥市廬劇院為省團時,高峰時有演職員近130人,可謂兵強馬壯。后來改隸合肥市,改制前連同聘用人員,實際演職人員超100人。行當和專業配備較為齊全,機制較為健全。而目前,在職人員僅有50多人,主要是青年人。沒有編劇、導演、作曲、舞美設計等主創人員,演員行當不全,樂隊、舞美專業配制不全。戲曲需要老中青相結合,需要傳、幫、帶,這些目前都無從談起。
2005年,對于廬劇來說是個特殊的年份。那一年,廬劇著手“申遺”,想要找回昔日的輝煌。不過,將近10年時間過去了,段婷婷并未看到廬劇的長足發展。相反,人才等一些突出問題,越發困擾著段婷婷?!碍h顧兄弟省市,重慶、武漢、蘇州都為當地戲曲劇團大手筆進行扶持,希望合肥也能加大扶持力度?!倍捂面媒ㄗh,合肥應建立地方性的保護條例和經濟保障扶持政策,并落實相關的配套資金,通過設置“非遺”保護資金、新劇目創作資金、傳承人才培養資金,用以維系廬劇發展的經費。
編《中國廬劇》搶救口傳劇目
廬劇的傳承、歷史、演變、聲腔、音改、劇目創新,是一個綜合性課題。在加大政策扶持的同時,還應當搶救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口傳劇目。段婷婷建議,可以編撰一本《中國廬劇》,讓廬劇藝術更加生動、飽滿。
“眾多廬劇全省頂級老一代藝術家大多健在,搶救、記錄、做好廬劇口傳劇目、聲腔及對他們的藝術成功進行研究,不僅對劇種至關重要,也能夠豐富合肥市的廬劇藝術內涵?!倍捂面谜f,研究廬劇藝術,包括聲腔的傳承發展及改革,廬劇表演藝術和借鑒,劇目整理和創作等。但最迫切的研究項目是對口傳劇目的搶救,否則隨著時間的推移,一些老百姓喜愛的經典劇目,就會隨同老藝術家一起消失。
對此,段婷婷建議,可以盡快編撰《中國廬劇》,涵蓋廬劇起源、歷史淵源、聲腔特色、音樂發展、表演特征、舞美演變、演出軌跡、名人軼事等,系統呈現廬劇文化精髓。
能否讓廬劇進行常態化演出
“能否跟黃梅戲一樣,讓廬劇也進入合肥大劇院,進行常態化演出?”政協委員吳國成說,無論是考慮合肥大劇院的經營情況,還是廬劇遭遇的困境,以及老百姓對地方戲的青睞程度,這將是一舉三得的好事。